运动员体测如何“纠偏”,需要科学考量
现在将体能测试指标选择权“下放”到项目协会,直接面对竞技体育一线,一定要尊重规律,要经得起推敲。不论是基础的还是专项的,体测指标越多看上去越全面,实际上也反映出越没有研究清楚专项规律,或对运动员或地方队越不信任。在国内外竞技体育科学届,对专项认识越深刻、越科学的,体能测试指标会越精简、越不会作为达标要求。像美国篮球、欧洲足球、英国自行车、韩国射箭、日本柔道等,体能测试只作为运动训练监控或效果的评价、运动员机能状态的评估,而不是运动项目成绩排名的参考和运动员比赛准入的门槛,即使他们这些项目人才井喷,也是完全交给赛场进行优胜劣汰。但目前显然中国绝大多数项目还不得不通过一些体能测试去督促、帮助各队提高,也说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还没达到“自动化”水平,但相信只要科学的从专项出发制定体测项目、标准和方式,是可以促进补强当前我国不少运动员出现的体能短板的。
2
要减少体测对训练周期的干扰和对运动员竞技状态的打压
“体能大比武”或其它方式的体测,不是测一次就完了,而是需要时间准备,需要对训练计划和周期进行调整。基础体能项目经过一两个月的强化训练会“改善”,但能不能突破运动员多年专项运动塑造的体能特征不好说,有氧项目大练无氧、无氧项目大练有氧,看上去补短板了,但真要练狠了,对训练节奏、专项能力、技术水准、肌肉系统的打击随着时间延长、负荷变大而放大。系统训练时连感冒都怕,而万一加练“体能”练伤了,那赛季取得成绩就很难了。而且,即使补了体能短板,未必就能生龙活虎、斗志昂扬,因为竞技状态与体能又是不同概念。若赛前还在应付体能测试,无疑会影响比赛竞技状态,如果全身酸软、疲劳无力、心情沉重,怎么能有好的发挥?因此,是不是可以考虑将基础体能测试安排在冬训结束,夏训、赛季、赛时改测专项体能项目,赛时体测更应精简,以促进运动员赛场上的发挥。要加紧制定专项体能的评估项目和标准,其实专项体能评估最好的平台还是最好的比赛。
3
要找准奥运对标点,否则“不和谐”会随着时间推移、赛事重要而放大
无疑,中国竞技体育最重要的目的之一还是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,奥运会可不测“体能”,有自己的规则。奥运比赛从小组赛到决赛,一轮比一轮激烈,哪有一轮比一轮轻松的道理? 最好成绩出现在预赛,预赛到决赛成绩越比越差,那就更搞笑了。甚至有的项目在复赛阶段不比专项只比体能,那更是巨大的“创新”。“对标奥运”最重要的是对标奥运金牌赛制,而不是对标奥运金牌运动员!拿中国体育对标博尔特、莱德基、C罗,就像越南科技对标马斯克、比尔盖茨、爱因斯坦,好像没有“对准”,因为之间差了一个“人才培养模式”。
明年若继续执行“体能不达标不能参加全运会、奥运会”,而体能测试和评价方法不太变,的确对于中国优势项目(比如乒乓、跳水、举重)可能影响不大,因为他们成绩太突出了,还可以“挥霍”一段时间和一群人才。但对于那些本来人才储备就不高的项目,再把地方、队员折腾“烦”了,“不和谐”就会增多,可能导致项目人员进一步流失,而体教融合也不可能一下就立竿见影,对项目的发展打击不可小视。当前我国竞技体育有举国体制优势,但运动员并不都是体育总局培养。地方、基层培养出一个运动员人才,即使只达到国家级,也是地方、基层的骄傲,特别是明年全运年,是考验地方体育局政绩的大事。若身经百战的运动员,没“拼死”在赛场上,却被自家体测挡在赛场之外,能不郁闷吗?表面和和气气,但背地里可能就乌烟瘴气?万一有人“铤而走险”体测“走后门”或“作弊”,这损害的是中国体育改革大好形象。因此,要找准奥运赛制进行对标,回归以专项成绩定排名的正常赛制,同时研究体测计分在国内大赛的权重与评价方法,发挥体能训练、体测的助力作用。研究特定阶段中体能成绩与运动员待遇、大赛分组、确定种子队进行挂钩而不是与参赛资格、项目总成绩挂钩的办法。
4
一定要反思清楚,到底是体能短板,还是人才短缺?
能到奥运赛场争锋的运动员人才一定是天赋异禀、训练有术、深爱专项的,体能肯定比天赋好补,多练体能势必会提高,但作为成年运动员,体能的可塑性较低,而且每个人潜力、极限和承受力是差异很大的,这就是那些巨星(比如博尔特、德约科维奇、莱德基、C罗、詹姆斯、小威廉姆斯等)只要在“当打之年”就难以被超越的原因。这些人才是可遇不可求的,要找出体能和技能有天赋、潜力、承受力强的个体,而不是只找到目前体能好的个体去强化练级。我国不少运动项目是金牌项目,也有很多项目竞技水平低,根本原因还是人才强弱的问题,不是体能强弱的问题,若把体能和人才简单画等号,看上去简单了,实际上可能走弯路、变得更复杂。美国体能行业、体能人才那么强,也有很薄弱的乒羽、跳水、手球等,根源也是人才不多、底子薄。若基层人才多,强化体能必能见效。
而当前我国很多竞技体育运动项目首要矛盾是“缺人”,除了乒乒、跳水、举重等,我国大部分运动项目都出现“青黄不接”或“一代不如一代”,完善人才培养、发展体制才是根本。特别是体育人才的成长通道上已经不具备像过去那么完善的“三级训练网”,这是人才培养的短板,而不是体能锻炼的短板。在有的项目全国比赛中,体能充沛的年轻运动员还不如体能差一点儿的老队员,往往陷入找体能更好的、更年轻的内循环中,这看上去是体能问题,实际上是人才问题。人才匮乏,肯定会陷入体能永远不够的怪圈。现在试图通过恶补体能短板来弥补竞技人才的短缺,可能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。本人在竞技体育一线有近20年工作经历,其实体能工作早就开始抓了,不是现在。北京奥运会后,各支国家队,甚至地方队,都积极充实了体能工作,大力聘请国内外体能教练、加强体能研究和应用、引进先进体能设备器材等,但这十多年来,中国竞技体育成绩是有所下滑的,现在再进一步强化体能是不是就“对症下药”了呢?需要深刻反思。
像C罗、詹姆斯这种将体能与技术高度融合的运动员,也不是全场瞎跑不停,而是会利用有限的场上间歇(比如攻防转换、节奏控制、落位)来调节自己的体能,有很强的体能支配、技术运用、意识判断,世界上也许有像他们那样身体的运动员,但没有他们那种运用体能、发挥技术的灵性。而且他们也需要队友的支持,没有差一点的队友也不可能有他们的强大。要尊重体育人才,不是只尊重世界级人才,否则世界级人才会越来越少、世界级人才越来越发挥不出来。
因此,加强体能作为当前重要的强化竞技体育的工作,一定还要回归项目发展的初心和规律,找准奥运对标,科学选择指标、完善评价,避免干扰、打击专项特长和系统训练,为运动员、运动队更好的投入体育强国建设服务。
编辑|周慧雪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